2025-04-15 10:00
来源:本站
2025年4月14日下午,中共北京市社会服务领域基金会第三联合委员会组织各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区史馆,开拓思路,凝聚共识,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亦庄”,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北临南五环,京沪高速穿区而过,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外资外贸成绩单亮眼,已聚集了10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60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2024年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近20%,完成实际利用外资近1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6%,稳居全市第三,已成为北京市外资增长的重要极点;202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5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超15%,较全国高10个百分点,较北京市高16个百分点。同时,北京亦庄服务外包及软件出口、技术进出口保持较高水平,带动亦庄投资、亦庄技术、亦庄服务走向全球。
区史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荣华街道万源街三号院小红楼,2022年11月,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2023年11月,入选北京市红色旅游景点。区史馆一共三层,展示了开发区的从无到有,历届决策者和创业者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如今开发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印象最深的几个事迹:
“跺脚会”(1991年)
1991年10月4日,工业小区筹备组部分工作人员开始集中办公,在天坛北路3号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宿舍院内租赁两套两居室单元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为开会临时搬来兵乓球案子当桌子,坐在折叠椅上,因为天气寒冷,条件艰苦,开会时不能久坐,坐的时间长了脚就冻僵了,大家就站起来一边跺脚一边开会。
三边工程(1992年)
三边工程,即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时任管委会副主任的马麟蹲在地上用小树枝画出小红楼的结构,另一位副主任张兴则当起了“施工队长”,大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天天在工地,很快就建成了管委会和总公司在经开区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小红楼,大家搬家的时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铁皮房里的听听框框(1992年)
1992年1月21日,亦庄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和亦庄工业区投资开发总公司从天坛北门市计委宿舍搬到天坛东路甲9号昊园宾馆内办公。“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朴素,但是很实用。南院有一个小会议室,我们在那儿开会。北院又租了几套房子做办公室。院子的顶头上有一个铁棚子,就在那儿做饭。”每个处室轮流做饭,有一位同事三伏天光着膀子烙大饼,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发出听听框框的声音。
手工沙盘(1993年)
开发区筹建之初只有250万元开办费,专业公司做一个沙盘要15万元,为节约资金,大家决定一起动手亲自做,利用工余时间,最终将费用缩减至2万元。
废寝忘食(1993年)
1993年4月26日,管委会搬进了第一座正式的办公楼,工作组才有了入后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当时没有超市、没有菜场,大家都是从家里背着速冻饺子来。因为要经常加班,加班时间晚了,每个部门就轮流煮饺子,然而常常是饺子都凉了还没吃上一口。
区史馆从“缩影”变“指引”、从“回望”变“探寻”、从“铭记”变“逐梦”,已成为北京经开区名副其实的党史学习“必选课”,是集北京经开区历史展示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城市精神中心于一体的新地标。区史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每一个到区史馆学习党史、区史的群众详细讲解北京经开区由诞生到成为产业新城的历史变迁,串联起北京经开区的过去、现在、未来。
全体支部书记和党员,通过影像、实物展示等了解亦庄科技发展历程,学习开发区建设中的党建引领经验。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探索了社会组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路径。